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甲狀腺手術術後照護須知

甲狀腺手術為治療甲狀腺疾病的最後一線,屬於侵入性治療,須全身麻醉及住院。手術又可以分成傳統手術與內視鏡手術,視疾病種類、患者需求以及醫師技術來決定。目前新興的甲狀腺消融術雖可供無法開刀或不願意開刀的患者選擇,但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手術的地位。

甲狀腺手術依疾病的不同而有數種開刀方式,術後的照護則大同小異:

  1. 患有嚴重突眼之病患,務必嚴格執行凸眼保護措施(白天戴眼鏡,睡眠時床頭抬高約30度,並用濕毛巾覆蓋眼睛)。
  2. 如有手、臉頰或其他部位異常感覺(發麻)或手部僵硬變形,請立即就醫(且告知處理之醫療人員,可能是甲狀腺術後低血鈣所致)。
  3. 傷口癒合期閒,若有頸部緊繃不適感、或需用力大聲說話之現象時,請多做頸部熱敷,可讓肌肉放鬆、減輕不適(此爲暫時現象,一段時閒後就會自動消除,勿過度擔心)。
  4. 傷口如有紅、腫、溫熱感、持續抽痛或有異常傷口渗出物(膿液),請立即回診
  5. 美容膠帶(或凝膠)的使用,至少需要貼(塗)半年以上,視個人體質的不同,能貼(塗)越久越好。年紀輕者(30歲以内),則至少需貼1-2年之久。
  6. 出院後的第一個月是用直式貼法,第六個月起改用横式貼法。
  7. 一般於3-4天或是有弄髒的情形再更換。
  8. 若有流汗或碰水的話,擦乾即可。
術後併發症大多發生在術後兩天,如病人本身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或凝血功能異常等,須增加住院觀察時間,須由主治醫師專業判斷。


如有其他照護需求,請詢問主刀醫師及照護護士。



三高醫師張智閔FB https://www.facebook.com/metanonstop

副甲狀腺亢進

副甲狀腺通常位於頸部甲狀腺後面,左右各兩個。副甲狀腺主要作用於骨頭(釋放鈣),腸胃道(吸收鈣)和腎臟(回收鈣),使血中鈣濃度提高。而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parathyroidism),即是一個或多個副甲狀腺增生,分泌過多的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而產生相關症狀。發生原因可能與染色體基因有關。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0.482例。若要早期發現需測量血中鈣離子濃度。副甲狀腺素過度分泌大部分都是單一副甲狀腺增生良性腺瘤引起的,佔80%以上,少數是二個到四個副甲狀腺同時增生,佔約10-15%,有極少病例是副甲狀腺長了惡性腫瘤(少於1%)。

臨床症狀

副甲狀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最常見的就是腎結石,副甲狀腺素分泌過多的症狀由最初的無症狀到嚴重的體重減輕全身
無力倦怠、憂鬱,其症狀可分為:

  1. 抽血:血中鈣離子升高、氯離子升高、磷離子降低、副甲狀腺素升高。
  2. 骨骼 X 光:骨骼疏鬆、骨膜下骨吸收、骨骼產生囊腫、牙齒去角質化等。
  3. 副甲狀腺超音波與副甲狀腺掃描:偵測和定位增生或機能亢進的副甲狀腺。
  4. 腎臟方面--腎結石。
  5. 骨骼方面--骨骼疼痛、腫大、痛風、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
  6. 胃腸方面--消化性潰瘍、上腹痛、嘔吐、噁心、胰臟炎。
  7. 神經方面--情緒不穩定、反應慢、記憶力減退、憂鬱、肢體肌肉無力、肢體感覺部分喪失,嚴重者甚至昏迷、死亡。
  8. 其它--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口渴、多尿、便秘、皮膚癢、貧血、高血壓、體重減輕。

診斷

副甲狀腺疾病初期常常沒有症狀,因此定期健康檢查是早期發現的不二法門:

治療

目前副甲狀腺瘤的唯一治療方法就是靠手術把腺瘤摘除,有些只有輕微症狀且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可根據病人的血鈣、骨頭病變、腎臟病變、年齡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等,評估病人是否可暫不開刀改長期追蹤。甚至有些早期病變無法在影像學檢查顯影,當下無法以手術切除,必須定期由專科醫師追蹤治療。


三高醫師張智閔FB https://www.facebook.com/metanonstop

糖尿病的症狀、診斷與治療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減低,使得血中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導致血糖升高,並產生後續一系列的臨床症狀,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的關聯。它是一種慢性疾病,無法治癒,需要長期追蹤治療。

糖尿病的相關症狀

糖尿病的典型臨床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但初期可能無症狀,除非做身體檢查,才會發現。其他可能的表現還包含:傷口不易癒合或反覆感染、容易疲倦、視力模糊等。

糖尿病的分型

分為四種類型:

  1. 第一型糖尿病:因免疫系統破壞胰臟細胞,導致胰島素缺乏所引起,好發於幼童和青少年,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

  2. 第二型糖尿病:因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性,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被利用,好發於肥胖者和中老年人,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

  3. 妊娠糖尿病:發生於女性懷孕期間,生產後可能會消失。

  4. 其他型糖尿病:因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等引起。 

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遺傳(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年紀大、肥胖、缺乏運動、曾經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糖尿病的診斷

  1. 糖化血色素(HbA1c) 6.5%。

  2. 空腹血糖126 mg/dL(空腹定義為至少 8 小時未攝取熱量)。

  3. 口服 75 克葡萄糖耐受試驗,第 2 小時血糖200 mg/dL。

  4. 有高血糖症狀(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並且隨機血糖200

    mg/dL。

上述第13項診斷標準任兩次檢驗數據符合,或是第 4 項診斷標準任一次符合,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須注意的是,如果符合以下列三點其中之一,就已經算是糖尿病前期,需要儘早改變生活形態來控制:

  1. 糖化血色素 5.7-6.4%。
  2.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100-125 mg/dL。
  3. 葡萄糖失耐:口服75克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糖 140-199 mg/dL。

糖尿病篩檢

利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民眾,每3年篩檢1次;65歲以上,每年篩檢1次。
符合下列
2個危險因子者,建議篩檢;篩檢結果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建議至少每 3 年再檢測一次:

  1. 身體質量指數(BMI) 24 kg/m2 或腰圍男/90/80cm。
  2. 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
  3.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
  4. 高血壓(140/90 mmHg)或正接受高血壓治療。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mg/dl或三酸甘油酯>250mg/dl。
  6.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
  7. 曾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
  8. 缺乏運動。
  9. 臨床上有胰島素阻抗的症狀(例如: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
  10. 曾檢查為葡萄糖失耐、空腹血糖偏高、或糖化血色素 5.7%者,建議每年篩檢。

糖尿病的控制

  1. 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控制、運動、減重、戒煙,並配合藥物治療。

  2. 藥物:口服或針劑降血糖藥物、胰島素,並遵照醫師醫囑使用。

  3. 養成規律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按時回診追蹤。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

原則上為以下四點,但仍需依照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不同進行個別化的調整:

  1. 飯前血糖 80-130 mg/dL。
  2. 飯後血糖 80-160 mg/dL。
  3. 糖化血色素<7% 4. 避免低血糖。

糖尿病的併發症

如果糖尿病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會導致急性或慢性的併發症:
  1. 急性併發症如低血糖、糖尿病酮酸中毒、高滲透壓高血糖狀態,皆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2. 嚴重的長期慢性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慢性腎臟病(是成年人中洗腎的主要原因)、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其中,周邊動脈疾病可能造成傷口難以癒合,而足部難以癒合的傷口則可能導致壞疽和感染(俗稱「糖尿病足」),進而導致患者截肢。

這些併發症都可能影響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並且造成經濟上及照護上的負擔,因此,若能好好地控制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並且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有效降低罹患上述併發症的風險。 


三高醫師張智閔FB https://www.facebook.com/metanonstop

肥胖的治療

肥胖是全球關切的健康與公共衛生議題其盛行率全球快速增加,且與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都高度相關。因此,2013年美國醫學會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種疾病,應該被高度重視。我國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7-2020)也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男性58.9%、女性為42.8%。 


肥胖的定義

所謂的肥胖是指脂肪組織的過剩,而非體重的增加。目前判斷肥胖度的方法很多,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標準體重法,身體質量指數(BMI)及體脂肪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就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一般認為:24以上為體重過重;27以上為輕度肥胖;30以上為中度肥胖;35以上為病態性肥胖。另一個比較可靠的辦法就是利 用體脂測定儀來測試病人的體脂肪。女性以30%以上為肥胖;男性以 25%以上為肥胖。 

肥胖症的飲食治療

飲食習慣的調整,也是降低熱量攝取的方法,例如: 

1. 三餐定時定量。

2. 減低外食的頻率。

3. 減少到「吃到飽」餐廳進食的頻率。

4. 吃的順序:先喝湯、先吃粗糙的食物,在吃魚、肉等蛋白類。

5. 吃的速度:細嚼慢嚥。

6. 吃的量:早餐吃的像國王、午餐吃的像王子、晚餐吃的像乞丐 。

7. 減少飲用含糖飲料。

8. 減少精緻食品的食用。

9. 改變烹調方式,例如儘量減少油炸、煎、炒方式。

10. 家中儘量避免存放零食。

若是按照所消耗的熱能,每天減少500~1000大卡,就可達到每星期可減去體重0.5-1.0公斤的目標,長期的減重計劃還必須配合運動。至於其他低熱量或極低熱量的減肥法,就必需在營養師及醫師的診療及追蹤下進行。 

運動治療

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的活動,消耗體內多餘的脂肪及熱量。運動可分成有氧與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主要是減少脂肪與增進心肺功能;無氧運動主要是為了增加肌耐力與瘦肉組織。一般運動無法強制歸類成有氧或無氧運動,通常只能以該運動的有氧和無氧的多寡比例來判定,以跑步為例,百米賽跑傾向無氧運動,馬拉松則屬有氧運動。

減肥的運動原則

1. 以有氧運動為主,無氧運動為輔。

2. 盡量選擇全身性的運動。

3. 選擇可以自我調整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運動。

4. 切勿憑感覺推論身體運動所消耗的能量。

5. 運動團體及同儕壓力對持續運動有幫助。

6. 考慮減肥運動的效果時,持續時間的條件比運動強度條件更重要。

7. 減肥的運動,效果是可以分次累積的。

8. 提高日常生活之活動度,增加身體能量的消耗。

肥胖症之藥物治療

減重治療之一般處置應以非藥物治療為優先,包括:衛教、飲食和運動治療等。藥物治療是輔助非藥物治療之不足。依藥理作用機轉而論,抗肥胖藥物至少應可以分為三類。即第一類為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之抗肥胖藥物,第二類為作用於腸胃道之抗肥胖藥物,第三類則為增加週邊新陳代謝或產熱效應的藥物。中樞性抗肥胖藥物最為大家熟悉的是屬catecholaminergic agents類的安非他命衍生物。它很早就被用來減重,然而有幻覺產生、藥物濫用及成癮性的問題。從1996年「芬芳」(fenfluzamine and phentamine)在歐美上市,至19979月因其發生肺高壓和心瓣膜疾病的併發症而遭到下市來看,可見藥品的安全實在令人擔心。 

  1. Sibutramine
    Sibutramine(
    諾美婷, meridia, reductil)最初是在發展抗憂鬱藥時發現的。Sibutramine藥理學是經由中樞神經作用增加飽足感與在週邊促使身體新陳代謝率增加的雙重作用以達體重減輕。此藥之中樞作用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及心跳增快,此兩因素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具關聯性,儘管仿單載明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使用,然因考量服用者可能並不知本身具有心臟疾病,歐盟於 2010 1月將sibutramine撤離市場。

  2. Lorcaserin (Belviq)
    Lorcaserin(Belviq
    沛麗婷,Belviq XR)FDA2012 年核可的處方藥。Lorcaserin的作用是增加飽足感,從而減少食物攝取、減少卡路里和增加身體活動,來幫助體重過重或肥胖且有相關疾病的成年人減輕體重。FDA警訊,一項評估安全性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體重管理藥物Lorcaserin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於2020年在台灣下架。

  3. Orlistat (Xenical)
    Orlistat (Xenical)
    是一種強力的胰臟和腸道脂肪分解酵素的抑制劑。在1999年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肥胖之治療劑。它可抑制食物中的脂肪經腸道消化吸收。Orlistat只有少量會被人體所吸收。藉由抑制胰臟和腸道脂肪消化酵素,而減少腸道對所攝食脂肪的吸收達30%Orlistat與含有油脂食物同服後,在腸腔內減少三酸甘油酯的水解,因而可達到減少吸收游離脂肪酸和單個甘油分子之目的。Orlistat副作用包括:併有放屁、油狀污漬、糞便急瀉、油脂糞便、糞便失禁、與排便增加等副作用。

  1. GLP-1 受體活化劑
    Liraglutide屬於GLP1受體活化劑成分,具有抑制飽食中樞,減少胃排空,刺激胰島素分泌以及降低升糖素作用的效果。在臨床上作為糖尿病的治療用藥。Liraglutide對於體重這塊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因此在美國,歐盟,韓國,也同時被核准為減重用藥。在台灣,Liraglutide(Victoza)的適應症為糖尿病患使用,健保亦只有核准在糖尿病治療使用。然而在20208月衛福部核准了用於體重控制的Saxenda,對臨床醫師來說,這是非常正面的消息,與治療糖尿病不同,liraglutide用於體重控制的起始劑量為每日一次0.6mg,逐漸上調至最高 3.0mg。 胃腸道反應是Saxenda®治療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67.9%)

  2. Semaglutide
    Semaglutide
    是一種GLP-1的類似物。每週一次皮下注射1 mg,可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並降低其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第二期臨床試驗中,發現 Semaglutide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減重效果。Semaglutide的減重效果勝過目前台灣食藥署核准的減重藥物,逼近了胃繞道手術的減重效果。因為 SemaglutideSTEP研究陸續完成,諾和諾德公司於202012月陸續向美國食藥署和歐盟藥品管理局申請Semaglutide的減重適應症。目前 Semaglutide 在台灣獲得糖尿病用藥的適應症,尚未核准作為減重藥使用。如果使用在肥胖或是相關併發症的治療,屬於仿單標示外使用(Off label use)。醫療團隊需要與病患進行討論後,了解醫療上的利與弊,再決定是否使用。 

外科手術與減重

對病態肥胖的病人,在以上各種方法皆無法達成時,可考慮外科手術來治療,主要基於以下二個原則:

  1. 使腸縮短以減少食物吸收。

  2. 縮小胃容積,以減少進食量。但其亦有其併發症如:嘔吐、吸收不良,而造成維他命缺乏、缺鐵性貧血、蛋白質和鈣質吸收不良...。

目前減重手術的適應症,乃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1991年舉行的共識會議所公佈的適應症為準則。
  1. 病態性肥胖(BMI>40)或是重度肥胖(BMI>35)但已合併有肥胖所導致的主要內科疾病。

  2. 內科療法嘗試減重失敗(台灣健保規定半年以上)。

  3. 年齡介於1855歲。

  4. 無內分泌系統的問題(主要需排除甲狀腺低下及庫欣氏症候群)。

  5. 無主要精神疾病,無嗜睡或藥物濫用者。

  6. 無主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且能接受手術危險性者。

了解肥胖,知其預防與治療之道,相信必能不畏肥胖,戰勝肥胖。 


甲狀腺機能異常

何謂甲狀腺機能異常?

甲狀腺機能異常是指血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高於或者低於正常範圍,病人可以有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或大小正常。有甲狀腺腫大的病人,甲狀腺機能可以是高、正常或低,換句話說,甲狀腺有沒有腫大和甲狀腺機能有沒有異常是兩回事。

什麼原因會造成甲狀腺機能異常?

這可分為甲狀腺機能過高和過低兩種情況來說明。機能過高的原因大都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又稱葛瑞夫氏症(Graves' disease),病人常有家族史,可能伴有眼睛突出或皮膚病變,特別是在小腿前面,其他較常見的原因有多結節性甲狀腺腫。機能過低常見的原因有慢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手術後,接受過放射碘治療,和腦下垂體疾病。

甲狀腺機能異常有什麼症狀?

機能過高的話,會怕熱、容易流汗、心悸、手抖、焦慮、睡不好和體重減輕等症狀。由於精神壓力大,容易緊張的人也會有類似的症狀,有時不易區分,但只要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就可完全確定診斷。機能過低的症狀基本上和過高恰好相反,但如果發病過程緩慢,症狀表現不明顯或以一些較不具特異性的症狀來表現,則容易被忽略。

甲狀腺機能異常要如何治療?

機能過高的治療依不同的病因和每個病人個別的情形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需和治療的醫師討論。機能過低的治療則很簡單,只要每天補充甲狀腺素即可,要注意的是需定期檢測甲狀腺功能,以便調整適當劑量,一般服藥是終生的,不要自行停藥。 


三高醫師張智閔FB

甲狀腺腫瘤的症狀、診斷與治療

甲狀腺腫瘤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約佔所有頸部腫瘤的一半,大部份的甲狀腺疾病以甲狀腺腫大來表現,大致上可區分成瀰漫性和結節性腫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疾病大多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結節性甲狀腺腫可能的疾病有囊腫、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

大部份的結節性甲狀腺腫瘤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許多病人以為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正常便代表沒有甲狀腺疾病,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即使是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也是正常的。 

臨床表徵與治療

甲狀腺腫瘤分良、惡性。良性腫瘤可分為甲狀腺腺瘤和囊腫。惡性腫瘤95%以上為原發性甲狀腺癌,極少數可有惡性淋巴瘤及轉移瘤。甲狀腺癌有85%為乳頭狀癌,多發生於年青人,女性多於男性,惡性程度低,生長緩慢,主要為淋巴結轉移,手術治療後,生存期長愈後佳。應早期發現早期手術。此外有12%為濾泡癌,主要有遠端轉移。另有3%為未分化癌,多發生於年齡較老病人。惡性程度高,早期即可發生淋巴和血運轉移。 

徵狀表現 

早期可能沒有徵狀,腫塊如果太大會有氣管及食道之壓迫癥狀,如呼吸不暢,吞嚥困難。如果侵犯喉返神經可能會有聲音嘶啞。癌症早期很難與良性腫瘤區別而發展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並可出現壓迫症狀,甚而出現遠處轉移可至骨、肺、腦等處。甲狀腺癌合併症多因癌細胞轉移而起,最常見癌細胞侵入氣管,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咳血等症狀;其他如轉移至長骨引起骨折,轉移至脊椎骨使神經受壓迫引起下肢麻痺,或轉移至頭骨使另一側手腳發生麻痺現象等,不過,這些骨骼轉移所引起的合併症發生率較低。甲狀腺癌亦可能轉移至肺臟及肝臟,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末期時則會引起呼吸衰竭及肝衰竭。 

診斷依據

頸前甲狀腺部位出現無疼性腫塊,無甲狀腺功能改變,可隨吞咽上下活動,都以腫瘤性生長為主。如甲狀腺有腫塊合併同側頸淋巴結腫大,或伴有發聲嘶啞或其他壓迫症狀,應警惕為甲狀腺癌。

診斷病人是否罹患甲狀腺結節並不困難,但要正確作鑑別診斷,則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一般而言,乳突癌結節較硬,活動性差,表面不均勻且可能產生頸部淋巴腺腫大或聲音嘶啞的症狀。未分化癌的皮膚表面會發紅,且短期內即會迅速增大。濾泡癌和髓質癌則較無明顯特徵,但摸起來皆比良性結節硬些。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出血性囊腫會有局部明顯壓痛,前兩者常會伴隨發燒。在生化檢查方面,除功能自主性甲狀腺結節、初期亞急性甲狀腺炎及晚期的慢性甲狀腺炎等,會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症狀外,對其他原因的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功能檢查並無診斷價值。 

至於腫瘤血清標誌,臨床上常用於診斷的兩種:其一為降鈣激素,可早期診斷甲狀腺髓質癌造成的甲狀腺結節,尤其可早期診斷出家族性髓質癌,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另外,甲狀腺球蛋白對於分化良好的甲狀癌,術後接受放射碘治療的追蹤檢查,判斷癌症有無復發的助益很大。

其他常用於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方法包括甲狀腺掃描、超音波檢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醫界最常使用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是一種簡易、快速、直接且經濟的檢查法。正確找出甲狀腺結節的病因後,醫師即可根據病因進行治療,讓病人在有效的治療下儘快痊癒。如果是囊腫,可用細針抽出;亞急性甲狀腺炎大多會自行痊癒,只要給予症狀治療即可;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須以抗生素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甲狀腺結節,有些可用甲狀腺素治療,如結節消失或變小,可續用甲狀腺素治療,如結節不變或有增大趨勢,則須以手術治療。功能自主性甲狀腺結節或腫瘤,則需以手術治療。但無論是因何種原因接受結節手術後,均必須接受病理切片檢查 以排除潛藏惡性組織的可能性。 

治療原則

一般而言,惡性甲狀腺癌(不包括未分化和淋巴癌)均須即時手術治療。甲狀腺手術常見的併發症有喉返神經麻痺、低血鈣症及術後血腫。喉返神經麻痺是最常見且為非常嚴重的併發症,若發生兩側喉返神經麻痺時,大多數的病人無法自然呼吸而須要氣管切開以防止窒息。若為單側喉返神經麻痺時,經常造成聲音喑啞及液態食物吸入氣管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影響工作與生計。低血鈣症好發於全甲狀腺切除術或再次手術的病人,主要原因是副甲狀腺功能失常所致。人體有4顆如紅豆大小的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的後方,其功能在調節血鈣濃度,術後血鈣濃度過低時手指及嘴唇周圍會有麻麻的感覺,嚴重時手腳會抽筋。發生的原因是開到過程中,當供應甲狀腺的血管被綁掉時,供應副甲狀腺的血管也經常受影響而導致副甲狀腺功能失常,大多數的副甲狀腺經過數個星期後都可恢復正常功能。術後血腫雖少見但會危及生命,常發生於術後24小時內,術中確實止血、術後及早發現立刻處理是唯一的方法。

此外,放射性碘131對乳突狀癌及濾泡癌相當有效,甲狀腺切除後會根據腫瘤的分級決定是否接受放射性碘的治療,除了可將殘餘甲狀腺根除外,也可治療無症狀的微轉移癌細胞及遠端轉移。對於無法接收手術切除的病人或者對放射性碘131無效的甲狀腺癌,電燒治療(Radiofrequency ablation)也可提供一定程度的癌症控制。然而其治療效果則與施術者的經驗相關。

結論

就整體而言,甲狀腺腫大是常見之疾病。早期找出惡性腫瘤、早期治療,以免造成遠端轉移,仍是醫學界須重視的。故而在平時對甲狀腺腫瘤應予以重視,尤對小兒、青少年及男性病人。大多數的甲狀腺癌進展緩慢且預後良好,因此對患有甲狀腺腫瘤的病人定期追蹤,及時治療才是關鍵。